汽车召回常态化 好事还是坏事?
2021-12-14 09:52:04
文章来源
中国网汽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谈汽车召回色变,往往认为汽车存在缺陷即为残次品,甚至由此对车企召回产生偏见。所谓的汽车召回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原因导致车辆存在一定的缺陷,制造商组织销售商、修理商等通过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车辆缺陷的行为。那汽车召回于消费者而言,究竟是好还是坏?



  汽车召回呈现常态化


  汽车召回本质是车辆存在部分缺陷,而这些缺陷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或是难以避免的。汽车作为民用最复杂的工业化产品,其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某个零部件的瑕疵或者是组装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缺陷。此外,厂商在新车设计和测试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且车辆日常的实际使用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完全避免缺陷几乎接近于不可能,但厂商通过召回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车辆存在的缺陷。因此,消费者不仅应理性看待汽车召回,更应积极配合厂商后续召回工作。与此同时,汽车召回在国内也已呈现常态化趋势。



  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中国汽车召回批次数量达到192批,召回743万辆,同比2020年增长38%,召回批次和数量均超2020年全年。


  具体到豪华品牌,2021年截止到目前,奔驰国内共召回2,778,581辆、宝马共召回244,149辆、奥迪共召回433,036辆、沃尔沃共召回140,911辆、雷克萨斯共召回140,257辆、林肯共召回26,945辆。


  实际上,汽车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被动召回。主动召回是指企业发现产品缺陷主动采取召回解决问题,而被动召回属于车企被监管部门责令召回。需要指出的是,有少部分车企因难以承担高额的召回成本,又或是想掩盖缺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了“偷偷”暗中召回甚至不召回。据中国网汽车质量平台在过去收到的部分投诉案例中,有些品牌存在产品缺陷,却并没有进行相应召回,消费者甚至为此不得承担额外的售后维修费用。不过,回避车辆缺陷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车辆销售,但长期而言与消费者的利益背道而驰,更会对品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厂商应积极主动召回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各大汽车厂商不再避讳汽车召回,反而采取更多及时、主动的召回行为,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消除隐患,让消费者放心,提升客户用车的满意度。


  近日,宝马召回了共计72847辆汽车,包括华晨宝马318i、320i及进口宝马116i、118i等车型。召回范围内车辆用户手册对于涉水行车提示“涉水深度最大为30厘米”的描述有误。由于电动转向机(EPS)的转矩传感器壳体在满载状态下距离地面高度为28cm,若车辆多次在超出电动转向机(EPS)设计允许的涉水环境下行驶(涉水深度超过25cm,车速超过步行速度5km/h),转矩传感器的密封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其进水损坏,最终使得车辆丧失转向助力功能,增加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宝马的标准操作是,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检查电动转向机(EPS),更换因本次召回原因而进水损坏的电动转向机(EPS)。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动召回了127496辆雷克萨斯车型,包括UX200、ES300h、ES200等车型。主要原因是被召回车辆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阀(EGR阀)内部构成件可能会被燃油中较高浓度的氯成分腐蚀,导致阀体作动不畅。可能造成发动机运转不良,极端情况下车辆会在低速行驶中熄火。雷克萨斯的标准操作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良后的EGR阀总成,消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召回,因零件数量大,不能在同一时间全部到位,雷克萨斯为此增加了第一时间免费为所有车辆先做检查的步骤,并提示消费者注意事项,尽最大可能减小消费者使用风险和顾虑。


  保时捷也召回了19辆2020-2021款Taycan电动车,由于后桥上控制臂与后桥、车轮轴承壳体的螺纹连接可能未达到规定的拧紧要求。松动的螺纹连接可能导致悬架部件发生相对位移,车辆行驶时可能产生异常噪音;如果螺纹连接失效,会导致突然的驾驶不稳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增加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虽然仅有19辆车涉及召回,但是保时捷仍严格要求授权经销商对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检查,对后桥上控制臂螺纹连接未达到规定拧紧要求的,更换新螺母和螺栓并拧紧至原始规格。不仅如此,保时捷将检查周围部件是否有间接损坏并根据检查结果更换损坏的零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近几年国内汽车召回频率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中国整车品质方面的标准越来越严格有关,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完善、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理性。未来,汽车召回无疑更将呈现更为常态化趋势,各大汽车厂商发现问题主动召回、为消费者用车安全负责的态度值得肯定,消费者也大可不必恐慌。


责任编辑:高冉

汽车

召回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