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网显示,上个月挂牌的东风悦达起亚25%股权转让项目已摘牌,转让价格为2.97亿元。随着交易完成,东风悦达起亚将由三方合资变为悦达、韩国起亚双方持股。
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柳昌昇对《证券日报》记者谈及公司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我们将参考起亚全球成功经验和管理方式,由内部开启新变革,包括统一品牌形象、电动化战略落地、组织架构调整,以及高品质产品引进等。”
柳昌昇表示,公司即将迎来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也是基于全球Turn-around(转型复兴计划)战略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反哺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东风集团退出后,公司持股比例仍在与悦达协商中,最终结果预计将在明年4月份公布。业内普遍猜测,根据早前发改委公布的汽车产业外资股比开放协议,东风集团所转让股权或将由韩国起亚接手,届时其持股比例将超过7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随着2022年国内汽车产业外资股比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的合资车企纷纷开始重新审视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关系。”汽车行业分析师章晓光表示,外资企业积极提升自身股比,为的是提升品牌运营专业性,降低企业内部沟通成本,从而实现利润增长。而对国内车企来说,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股比结构,也能够筛选出更优质的品牌伙伴,剥离业绩较差的合资公司,进而扩大营收,增厚利润。
2.97亿元挂牌转股完成东风正式退出东风悦达起亚
关于东风集团退出东风悦达起亚的传闻由来已久,早前东风集团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东风集团并未实质性参与东风悦达起亚日常运营,更多是为其提供造车资质。直到2021年8月份,东风、悦达、起亚在武汉签订退股备忘录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分手传闻”也终于在距离合资营业期限(2022年9月份)不足1年时得到证实。
事实上,东风集团退出三方合作主要源于东风悦达起亚营收不利。据记者了解,作为曾经国内第一梯队的合资车企,东风悦达起亚销量在2016年创下65万辆的纪录后逐渐下滑。同时,随着自主品牌开始上攻、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进一步挤压了韩系车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东风悦达起亚营收为219.4亿元,净亏损47.5亿元;今年1月份-10月份,东风悦达起亚实现营收124.8亿元,净利润亏损26.12亿元。
随着2022年国内汽车产业外资股比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车企正重新审视和调整与外资公司的合作部署。以东风集团为例,目前,东风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中,除东风本田外,其他合资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均不乐观,包括东风日产、东风裕隆、东风雷诺和神龙汽车。
受销量低迷影响,2019年东风悦达起亚将产能闲置的第一工厂出租给华人运通(高合汽车),以期调整产能结构、节约部分成本;2020年以来,东风集团更是不断加紧调整与各大合资公司的合作战略:2020年4月份,东风雷诺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其武汉工厂也已变更为岚图汽车生产总部。
起亚在华欲启动品牌“向上”运营考核将纳入全球体系
一直以来,东风悦达起亚都以“低性价比”的形象存在于中国消费者心中:品牌比不过德日美系,性价比又不及自主车企产品。如何让中国消费者改观乃至接受公司高端化的定位,成为摆在柳昌昇面前的最大难题。
为此,柳昌昇将“向上”定为公司未来的发展主方向。首先,从明年开始公司将在中国市场加快停产售价在10万元以下的低端入门车型,走高端品牌路线。稳住高价位产品的市场竞争,杜绝以往的低价竞争策略,顶住“以价换量”的市场压力。
“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会转向,更强调中国市场战略方向和动作节奏与全球进一步靠拢。”柳昌昇强调,2022年将作为公司品牌在华革新的元年,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不仅不会减少,而会进一步加大。
其次,公司还将加快混动和纯电等新技术、新产品导入,包括量产可媲美日系混动的起亚混动HEV和插电混动PHEV车型。柳昌昇表示,“公司会把混合动力作为中国市场的‘敲门砖’去推广和扩充,在细分市场小范围取得成功后,再把成功经验汇总在一起,变成我们的发展方向。”
最后,也是最为紧迫的是优化在华经销商的管理运营。柳昌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接下来将在中国市场导入全球统一的经销商运营、管理和考核体系,打破以往厂家通过向经销商压库取得短期销量增长的惯例,取而代之的将是以零售为中心的经营方式。
柳昌昇还向记者透露,除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引入更懂中国市场的优秀人才外,公司还将加大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涉及中国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包括烟台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今年刚刚成立的上海数字技术研发中心。而作为全球基地之一,公司也会将盐城作为生产和出口的重要枢纽。
明年年末或2023年年初起,公司将每年在中国市场投入一款全新电动车;并在2023年之前,将向中国市场导入进口车型。“进口车的销售除通过经销商外,不排除通过4S店,代理商、城市店、商圈店等方式推进。明年下半年开始,销售网络会逐渐铺开。”柳昌昇如是表示。
悦达起亚
车型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