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争论颇为激烈。
有业内知名人士在社交媒体上称,增程式是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汽车模式,并感谢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开拓探索增程模式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
不过,这一言论很快受到质疑:增程式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不能拿落后的技术割韭菜。大有不将增程式技术驳倒誓不罢休之势。
所谓增程,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增加续航里程。与普通的电动汽车相比,增程式电动汽车随车携带一个发动机,增加了一个油箱。当电不够时,发动机并不驱动车轮,相当于一个烧油的“充电宝”。
从混动技术原理来看,增程式技术路线隶属串联,复杂度远低于并联、混联。相比之下,并联尤其是“串+并”的混联模式技术含量则提升了不止一个维度。近年来,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普遍采用混联模式,发动机通过发电,可以直驱车轮。这一模式不仅需要复杂的动力控制与分配策略,还要精通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只有积累深厚的传统车企才玩得转。
由于既不环保,也不先进,在理想ONE热销之前,业内多数人士并不看好增程式技术路线。大众中国即将离任的首席执行官冯思翰就曾表示:“从客户价值的角度看,增程式混合动力是一项过渡技术,大众集团不会追求这一点。”
问题是,过渡的技术路线未必马上就过时。增程技术需要的发动机结构更简单,也无需复杂变速箱,这对没有传统燃油车经验和技术积累的造车新势力十分友好。而且,理想、问界等品牌也用迅速增长的销量证明,技术力不等于产品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力挺增程技术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
既然每一种技术路线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市场,为什么还会引发“口水战”呢?其实,争论的背后除了对事实和技术本身的判断外,还夹杂着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包括长城魏牌在内的众多一线自主品牌,开发出了难度更高的混动技术以及产品,居然卖不过“走捷径”的造车新势力,换谁都会不服。此次隔空互怼,与其说是技术路线之争,不如说是营销大战。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在汽车产业发展史上,从不缺技术路线之争。技术路线的选择,受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内部资源以及法规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如果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究竟哪条技术路线能够成为主流,并不清晰,需要争论。但经过20多年探索,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其中大多数是纯电动汽车,在充换电设施日趋完善、补能越来越方便的背景下,我们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定性时,就要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市场现状及其未来走向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提出更富预见性的判断。
有些风景,站在现在的位置可能看得很模糊。从更高处俯视,才会看得清楚。同理,有些问题,今天可能还想不明白,如果我们将时间的轴距拉长,站在未来看现在,也许就有了答案。随着纯电技术和配套设施持续进化,增程式电动汽车相对纯电汽车里程优势或将逐渐消失,而增程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多余出来的增程装置,则很可能成为类似盲肠一样的存在。眼下增程式技术路线虽有市场,但毕竟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因此,企业在做战略决策和技术路线及产品规划时,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
汽车
增程式技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