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9.5万辆和23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3%和32.1%;1-8月,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1696.7万辆和1686万辆,累计同比分别增长4.8%和1.7%,是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产销双增长。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2022年9月信息发布会暨秋季媒体沙龙在京举办。会上,中汽协介绍了2022年8月汽车产销数据及经济运行情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月度数据等。
8月,虽受南方限电、新冠肺炎疫情多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汽车产销总体完成情况仍然良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透露,8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9.5万辆和23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3%和32.1%;1-8月,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1696.7万辆和1686万辆,累计同比分别增长4.8%和1.7%,是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产销双增长。
在陈士华看来,8月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亮点纷呈”。在购置税优惠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下,乘用车消费企稳上升,8月销售新车212.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36.5%。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增速更是高达45.3%,市场份额提升至48.4%。
与此同时,商用车产销量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8月销量为25.8万辆,同比增长4%。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汽车出口量同比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8月销量为66.6万辆,大幅增长104.2%,延续了倍增态势。”陈士华介绍说,“8月汽车出口量为30.8万辆,同比增长65%,创下历史新高,并实现月度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
陈士华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汽车行业经济运行向好发展。
而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促进大宗消费。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进一步。
“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了行业、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有利于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陈士华预计,伴随传统黄金消费季的到来,未来几个月乘用车仍会呈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出口还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为全年汽车市场实现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月度数据。8月,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50.1GWh,同比增长157.0%;1-8月,累计产量为303.8GWh,累计同比增长172.3%。而8月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也达到了1.9GWh。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尹艳萍表示:“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超高速增长,动力电池产销量也延续着爆发式增长势头。”
显然,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快速提升,还是动力电池产销量的爆发式增长,都印证了新能源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双碳”转型势在必行。
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相关方之一,如何把产业、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如何面对“双碳”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是需要予以深入研究、及时应对的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汽协联合了行业多家企业、研究机构,正在开展《汽车行业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规范》团标制定工作,目的是为了厘清企业边界,明确企业责任,解决企业碳排放核算问题。
同时,中汽协还开展了汽车产品低碳发展技术路线与政策体系研究,通过与车企及社会机构广泛合作,梳理汽车产品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科学、客观评估主要技术路线碳排放水平和潜力,以期对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建议。
在本次媒体沙龙环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介绍了中汽协“双碳”工作的研究进展。
何毅表示:“多技术路线低碳共存符合中国国情,内燃机的存续应该由能源供给和市场消费决定;电动化、氢能化和生物质燃料是汽车零碳发展的产品方向,是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他同时呼吁,要加速淘汰“双高”老旧车辆,加快降低新车单车碳排放,积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车企要为社会提供满足碳排放要求的新车产品,要为推进交通运输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
此外,何毅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对燃油限值、碳排放限值、新能源占比等产品管理指标,可不实行强制法规管理,在“双碳”总目标受控下,允许超排企业付费生产,以此实现均衡发展。
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双碳”转型,既处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整体转型之中,又影响着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既受人们生活方式绿色转变的影响,又积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双碳”转型不仅会加快汽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发展进程,低碳制造也将助力提升先进制造水平,为建设汽车强国带来新机遇。
“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今年1-8月的累计产销量已回到了正常轨道,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个良好的成绩是顶着巨大压力取得的,来之不易。接下来的4个月,车市的表现将备受人们关注。”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真齐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能源汽车
电池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