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表示,在推动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虽然从短期看,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上升,进而影响企业效益;但从长期看,企业可以通过改进低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升生产效率。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可通过主动有序充电帮助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电网容量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车电互联V2G等方式,新能源汽车可向电网反向送电,发挥更多储能价值。图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通过一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展示车网互动功能。视觉中国供图
自从我国正式对外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不少行业都开始积极响应。其中,作为碳排放大户的汽车业被认为是“减碳、控碳”的主战场之一。
近日,在由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23中国上市公司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高峰论坛”上,相关学界、业界的嘉宾代表和清华大学相关老师、学生、校友展开了深度交流,讨论了“如何把握碳双控机遇、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及“碳市场的趋势演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话题。
车电互动大有可为
“从国际上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与绿色投资相关的战略政策;从国内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反映了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更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他在主旨演讲中说,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实现自然碳达峰不同,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低碳排放的上升阶段,而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期投入较高,后续运营维护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企业发展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尚福林认为,在推动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虽然从短期看,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上升,进而影响企业效益;但从长期看,企业可以通过改进低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升生产效率。
“绿色转型也将孕育新的金融需求。”他表示,从长远来看,在节能降碳的过程中,与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等相关的投融资需求势必会大幅度增加,给金融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尚福林看来,实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最终要落实到微观主体的投资、生产和消费行为上。
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行为中,汽车业一边连着亿万群众的出行生活,一边肩负着作为传统制造业“减碳”的艰巨任务。
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添了13%,而来自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到25%。据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的10.4%。其中,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是我国交通领域的减排重点。
推广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方法之一,而中国不仅是国内外新能源车“华山论剑”的重要赛场,也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以及占比逐渐攀升的清洁能源发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国。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裁助理兼金风零碳总经理胡江认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基础,即风电、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它们基本都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形成的产业,将为我国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他告诉记者,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波动,要将发电与用电协调好,需要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才能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发挥更大作用。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主动有序充电的前提下,可降低电网负荷,减少配电网增容,实现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电网容量效率。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车电互联V2G示范应用中,各方开始探索新能源汽车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与模式,并将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范围内,带动汽车行业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储能市场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一方面,电网要适应分布式电源的特征,开展虚拟电厂和微电网,配合这些电网革新需要基础设施,而储能是重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车企和动力电池、储能企业要在电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从而优化新能源车的用户体验,并做好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措施。”
有业内专家分析称,目前发展车电互联技术,更大规模地吸纳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还存在技术安全验证、项目经济效益较低等挑战,但作为电网调频调峰手段,车电互联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据测算,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6000万辆时,预计储能容量将达到30亿千瓦时。到那时,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量就相当于三峡日发电量的10倍以上。
有分析认为,随着车电互联技术加快落地,可以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试点建设,将车电互联纳入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市场机制。
绿色低碳转型中的ESG大考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柴麒敏认为,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以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猛。“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技术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绿色低碳创新的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环境社会治理(即ESG因素)纳入到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考核的目标,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已经成为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市场各方面的重点考量。
业内普遍认为,包括汽车业在内,上市公司良好的ESG表现,既符合公众和市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期盼,也能为企业树立良好声誉,从而赢得更多投资人的青睐。
柴麒敏提醒说,包括奔驰、大众、宝马在内的大型企业均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相关的技术创新等压力将逐渐传导至全球供应链。
除了围绕绿色低碳所进行技术创新的压力外,双积分政策、碳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车企提升经营水平和ESG竞争力的重要赛道。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波动较大,全球碳交易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不过,自2021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以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增速较快,且潜力巨大。
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理查德·桑德尔认为,中国在碳市场领域的前景值得看好。“中国拥有足够的能力构建一个超级碳交易市场,该市场可以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市场需求,还可实现中国内在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从行驶在大街小巷的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到内蒙古高原上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车”;从实验室中不断探索的绿色制氢方案,到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光芒的蓝色光伏发电板……在如今的生活中,“碳达峰”与“碳中和”已不只是停留在未来蓝图中的概念,而是贯穿人们衣食住行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标尺。
对于消费者来说,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不仅要带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更要有机会参与“车电网互动”,帮助普及绿色能源;而对于产业来说,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好绿色低碳转型这堂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助力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正如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秘书长、数字化/碳金融专家迟永胜所总结的那样,希望在搭建好学术交流、案例研究、创新示范平台的基础上,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践中,为迎接“双碳”大考作出更多贡献。
汽车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