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25年首次裁员 广汽本田新能源困境难解|未来车研所
2023-12-07 09:27:46
文章来源
凤凰网

核心提示:

1. 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广汽本田正式宣布,达成了中国市场的千万销量里程碑,这被视为广汽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最后荣光。仅仅过了半个月,广汽本田就宣布入华25年来的首度裁员。

2. 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只是日系品牌在华遇冷的缩影。近年来以特斯拉、比亚迪(002594)、蔚小理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不断发力,叠加无休止的价格战,本田、丰田乃至整个日系车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下滑,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

3. 广汽集团(601238)旗下广汽菲克、广汽讴歌、广汽三菱已相继宣告退出中国市场。此外,日产集团宣布2023年在华销量将下滑约23%。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业内人士认为,裁员潮还将继续。

凤凰网科技 未来车研所 出品

作者|李萌

编辑|蒋浇

不久前,2023广汽本田躁梦节在广州盛大开幕。本届躁梦节的主题之一,是广汽本田要开启“新千万智电新时代”,即庆祝其在国内达成1000万销量成绩的同时,也加快电动车和智能车步伐。

令人没想到的是,广汽本田前脚公布了新战略,后脚就曝出裁员信息。

12月4日,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广汽本田决定在中国工厂削减约900名员工。此举系本田品牌进入中国市场25年以来的首次裁员。广汽本田对此回应称,本次裁员是与劳务公司终止了人员派遣协议,涉及对象仅为劳务派遣人员并非正式员工。

众所周知,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叠加残酷的价格战,几乎所有传统车企都感受到了时代切换的寒意。曾经在国内市场风光无限的日系车,面临着销量大幅下滑情况,裁员与转型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01.在华首次裁员,广汽本田感受寒意

单纯按季度来看,广汽本田刚刚度过了一个回暖的秋天。

由于国庆小长假期间光顾专卖店的客户增加,部分店铺实施了限时降价等促销活动,10月本田品牌的在华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2.9%,达到13.0424万辆,连续2个月增长。这其中,“广汽本田”销量增长16.8%,达到6.5166万辆。

不过,短暂的回暖仍无力挽救本田的颓势。据广汽集团发布的产销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其累计产量为52.05万辆,同比减少20.52%;累计销量为49.94万辆,同比下滑21.55%。

在日系车大本营广东,广汽本田也难掩颓势。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3.8%下滑至2023年1-9月的8.3%。

销量大幅下滑,合资车企的“刀”便砍向了部分劳务派遣的员工。

本田汽车发言人称:“(广汽本田)产量正在减少,因此派遣合同也随之终止。”该公司已于11月下旬向裁员对象发出通知,表示将遵照法律进行处理,按照合同条件给予补偿金。该公司的员工总数约为1.3万人,裁员人数相当于约7%。

对此裁员信息,广汽本田解释称,这是外界的错误解读,公司只是终止了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广汽本田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本次人员调整对产线,以及智能化战略推进不会产生影响。

不同于今日的境况,日系合资车曾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燃油车时代,日系合资车是国有车企凭借着“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产物。本土车企得以抱上日系跨国车企的大腿,成立诸多合资品牌,在车市赚得盆满钵满。

1997年,本田与东风计划联合收购广州标致。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提出让本田与广汽、东风分别合资运营两家公司的方案;1998年7月,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9年,首辆广汽本田生产的雅阁走下生产线。

起初凭借油耗低、故障低、维保便宜等日系车的鲜明特征,本田汽车在燃油车时代赚足了口碑。

然而,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广汽本田旗下e:NP1、雅阁e:PHEV等新能源车型, 尚 未在 市 场 上 形成类似雅阁的拳头型 产品, 面临着经营挑战。

02.智能化转型平平

合资车拖累广汽集团

国产新能源浪潮下,本田为了迎合市场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

在11月的2023广州车展上,广汽本田不仅推出了全新纯电动车型e:NP2极湃2,该款车定位跨界车型,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广汽本田营销本部销售部副部长刘朝明还向外透露,从2027年本田开始不再投放纯燃油车型。

与此同时,本田计划在2035年实现纯电动车占比100%的目标,提升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销售占比。而作为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合资企业,广汽本田需要扛起了本田电动化转型的重任。

目前,广汽本田旗下拥有9大系列车型,分别为Honda品牌旗下的雅阁,飞度(FIT)、奥德赛(ODYSSEY)、缤智(VEZEL)、凌派(CRIDER)、皓影(BREEZE)、冠道(AVANCIER)、致在(ZR-V)、型格(INTEGRA)。

电动车方面,广汽本田旗下有全新品牌e:NP的首款车型e:NP1极湃1,理念品牌旗下的SUV VE-1,此外广汽本田还导入了公司股东的绎乐(EA6)。目前,广汽本田旗下形成了包含HEV(混合动力)、PET(燃油)、EV(纯电动)、PHEV(插电混动)等款车型矩阵。

不过,由于新能源转型晚,广汽本田旗下的非燃油车销量平平。在售的混动单一车型月销量仅百台。

从数据来看,今年7-10月,雅阁新能源单月销量分别为567辆、612辆、643辆、737辆;1-10月,皓影新能源月销量为364辆、343辆、913辆、557辆、378辆、257辆、305辆、351辆、1167辆、449辆。

纯电动方面,广汽本田新推出的e:NP1极湃1也没有水花。除了2022年11月、今年6月,该车销量破千外,这款车销量都处于千辆以下。

作为参照,国产新能源车中销量表现平平的阿维塔11,在11月份的交付量也突破了4000台。

广汽本田销量崩盘的根源还是产品能力远远跟不上时代。

打开中国市场的经典车型本田雅阁第十一代雅阁的插混版中过分减配,砍掉了前后驻车雷达、倒车车侧预警、自动泊车、变道辅助、前排无线充电、座椅通风加热记忆、BOSE 品牌音响、感应雨刷等配置,严重影响用户体验,造成了口碑危机。

在电池上,11代雅阁的纯电续航只有 82 公里,同期的中国品牌大电池插混纯电续航 早已被提高至100 公里以上。而且本田为了将这块电池塞进车里,还大量挤占了后备箱空间。

智能化上,本田雅阁更是“卖点十足”,作为一款2022年推出市场的新车型,11代雅阁全系标配carplay,同期出品的国产新能源车早已用上了各种琳琅满目的智能座舱。这样一款落后国产新能源几个世代的产品,如果还能收获千台以上的月销量,那只能说明国产新能源还不够卷。

雅阁危则本田危。燃油车销量大幅下滑,新能源转型表现平庸,广汽本田正迎来重大经营挑战,也拖累了广汽集团的业绩。 今年前三季度,广汽集团总营收高达976.56亿元,同比增长22.21%,然而净利润只有净利润却只有45.11亿元,同比下降44.05%,接近腰斩。

对于亏损,广汽集团在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合营企业汽车销量同比下滑、盈利下降,导致净利润同比减少等综合所致,就差点名批评广汽本田了。而广汽自主品牌埃安和传祺,虽然有着不错的销量,但离挣钱养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03新能源时代,日系车大败退

纵观近期日系车企的新闻,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可言。今年10月24日,三菱汽车正式宣布将停止在中国的汽车生产,广汽三菱工厂会被广汽埃安接盘使用。

更早些时候,广汽丰田也宣布在中国市场裁撤员工,涉及1000人规模。广汽丰田的回应口径也于广汽本田如出一辙称,裁员对象为部分劳务派遣员工,并未涉及正式员工。

丰田在中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一汽丰田也开始与经销商通气,一汽丰田在10、11月份已大幅下调生产的前提下,将在未来三个月内继续大幅度向下调整生产配分。此外,日产集团也在7月宣布,2023年在中国的销量将下滑约23%。

事实上,近年来以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不断发力,叠加激烈的价格战,本田、丰田乃至整个日系车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下滑,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日系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4.5%,与2020年同期的24.1%相比,下滑近10%。

在燃油车时代,日系车“开得起,靠得住,卖得掉”的特点,即省油、省保养,日常小毛病少,出二手时残值高,使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但进入新能源时代,日系车三大优点被逐一破解。

日系车确实省油,可纯电车压根不烧油。国产混动车也实现了对日系混动车的全面技术包围,以比亚迪宋 Plus DM-i 为例,纯电最多可跑150公里,整体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燃油版本田CR-V更低。

更不要提10 万上下的秦PLUS DM-i ,标配就是10.1 英寸旋转大屏、远程启动、OTA 升级、手机 APP 远程控制等高阶智能化功能。而日系车还在拿carplay当高科技卖给国内消费者。

新能源无休止的价格战给日系车带来巨大冲击。曾经统治中国A级车市场的日产轩逸,顶配价格已经不足10万。

同时,日系车也不再保值。据“出行一客”报道,今年国庆期间,起售价12.99万元的本田思域新车,有经销商报价至8.99万元。在瓜子二手车平台,一台3年6万公里左右的二手思域8.84万元就能拿下,二者相差仅1500元。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电动车与燃油车一样,都是长期技术积累的产物。在燃油车时代,日系车技术积累时间长,但新能源时代积累短,错过了最近的转型时期,导致很难突破国产品牌汽车的水平。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认为,以2023年为临界点,全球汽车产业将继续被重塑。他指出,目前市场还在缓慢恢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冲击下,广汽等国际巨头都面临压力,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车企加入裁员潮中。


责任编辑:尚可晶

广汽本田

裁员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