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感到难过时,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感到难过时,否认他的感受,是我们习惯做出的反应。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深爱的人感到难过。敞开心扉去接纳他的不快乐或愤怒,可能会让你感到危险和不安,好像你是在鼓励那种感受。但是,那种感受遭到否定时并不会消失,它只是暂时躲起来并继续恶化,未来会再冒出来制造麻烦。想想看,什么时候你会喊出最大声?就是无法获得倾听的时候。感受是需要获得倾听的。
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孩子得不到理解与安慰,还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孩子独自哭着入睡,或独自生闷气时,随着情感失调的次数逐渐增加,他忍受不愉快或痛苦情绪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就好像一个容纳痛苦情绪的空间,当你把太多的情绪硬塞进这个空间时,它们很快就溢出来了,再也无处可塞。
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能获得父母的抚慰时,无论那是什么感受,孩子长大以后都会乐观地看待它,未来也不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不罹患心理疾病,但是经常接收以下信念确实有帮助:无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总是有人接纳我;无论我感觉有多糟,一切总会雨过天晴。
一
如果有人问你希望孩子如何,你可能会回答:“我希望他幸福快乐。”这当然很好,但我们是否在“幸福快乐”这个概念上投入了太多的想象?我们是否把“幸福快乐”想象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家人共享美好时光,在草地上嬉闹,在野花丛中野餐?
幸福快乐就像所有的感觉一样来来去去,事实上,如果你一直都很幸福快乐,你几乎不会察觉到那种感觉,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情绪可以比较。为了让孩子幸福快乐,父母必须接纳他的所有情绪,以及他对世界方方面面的体验。大多数时候,这都不是轻松愉快的。
遭到责骂或心烦意乱,都无法使人快乐。不管孩子经历了什么、有任何感受,你越是完全地接纳及关爱孩子,孩子就越有幸福快乐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在你自己身上,我们需要接纳自己及自己的所有情绪。
我记得我12岁时,父母的一位朋友问我:“你的童年快乐吗?”我告诉他:“不,没有多快乐,很多时候我都不太开心。”我父亲无意间听到我这么说,生气地转过身来反驳:“胡说!你的童年很好,过得很快乐。你刚刚在胡说些什么!”由于他是我父亲——我挚爱的父亲,虽然他很严厉——我心想那肯定是我说错了。当时我感到很困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
父母往往以为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也能让孩子快乐,但事实不见得如此——你很可能已经发现这一点了。孩子看起来不开心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接着,你可能会像我父亲那样,试图以责骂的方式逼孩子快乐起来,借此减轻你的不安。
如果当时的我知道这些道理,我父亲反驳我时,我会更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但当时我的脑袋里一片混乱。那种混乱的感觉源自我明明有某种感受,但我景仰的人却告诉我,我没有那种感受。在那团混乱的迷雾中,还掺杂着一种羞愧感,我好像误解了什么——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而且一错再错。
我父亲错过了一个和我产生共鸣的机会,也许不是在当时,而是在他的朋友离开以后。他本来可以询问我的感受,而不是把我的回答(不管那个回答是什么)视为对他的攻击。他本来可以帮我把感受表达出来,试着从我的角度来看世界。我并不是说他必须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但他可以试着去了解,我的观点也是一种看待事物及看待自己的有效方法。
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伤、愤怒、恐惧当成需要纠正的负面情绪,而是把那些情绪视为进一步了解孩子、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机会,你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深厚。当你这样做时,就能提高孩子幸福快乐的能力。
如果你下班回到家对伴侣说:“今天上班感觉很糟。”对方回应:“不可能吧,哪有那么糟。”你会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关注或聆听,甚至觉得对方根本不在意自己。如果你经常得到这样的反馈,你可能以后再也不想向对方吐露心声了。
但是,如果伴侣回应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你说出来了,你告诉伴侣,老板很可恶,明明是他自己搞错了,却让你来收拾烂摊子。伴侣听你这么说以后,回答说:“难怪你今天心情不好。”这时,你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如果伴侣是以“嗯,你应该……”这样的开头来回应你,并给你提出建议,这会让你感觉更糟。如果伴侣回应“你看,窗外有只可爱的松鼠”,你可能会立刻停止倾诉,继续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松鼠也许可以帮你忘记不开心的事情,但尚未排解的不满情绪依旧会回来。
切记,当你年幼的孩子、成年的孩子,还有你的伴侣,向你倾诉痛苦的感受时,你首先要确认那种感受,你是在帮他排解情绪,从而让他心情变好。
孩子在学校里过了糟糕的一天,你对他发挥同理心可能很容易。但如果你真的不认同孩子描述的状况,那该怎么办?例如,孩子说:“我不喜欢家里有弟弟,我希望你把他送回医院。”遇到这种情况时,倾听变得更加重要,你需要试着去理解及认可孩子的感受。你可以说:“你很怀念只有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是吧,难怪你会希望弟弟离开。”或者,“来咱家的客人都在逗弟弟笑,对你不够关心,这很不公平。”或者,“告诉我你当了哥哥是什么感觉?”无论孩子的回答是什么,你都要接纳。你无法要求一个孩子爱他的兄弟姐妹,孩子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他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容器来容纳那些感受。
二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说,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以及调整它。
我们常会设立一些目标,并以为实现了这些目标以后,我们就会感到“快乐”。有时实现目标确实会让人快乐,但我们对满意的人生的想象往往是错的。那些微笑的、大笑的、迷人的模特,美好的建筑,闪亮的汽车,美丽的物品的照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我们。那些照片不必诉诸文字,就让我们以为那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广告可不会向你展示一个长相平庸的人如何克服心魔,学会接受无可避免的痛苦,并找到自主性和快乐。
当你试图阻挡负面感受时,也同时阻挡了正面感受。诚如治疗师杰瑞·海德所言:“情绪不是混音台,它们只有主音量。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并强化幸福和快乐。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所有的情绪都会被一并调低。”
在婴儿和儿童接触到物质所带来的快乐以前,什么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呢?那就是心灵相通。那是一种获得父母或照顾者的理解,并在环境中找到意义的感觉。为了获得理解,孩子需要我们接纳他的所有感受,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和快乐。
当你希望孩子幸福时,不管消费主义灌输给你什么观念,你都应该抛开物质因素。幸福和成为最聪明、最富有、最耀眼的人无关,而是和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
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惯,并成为我们未来所有人际关系的蓝图。如果我们习惯于坚持自己是对的,一定要追求最好的,一定要拥有物质的东西,一定要隐藏真正的感受,而且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无法获得接纳,长此以往,会阻止我们追求亲密关系及快乐。
切记,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纠正错误。如果你曾经以为,让孩子感觉好起来的办法是假装没注意到他们生气或不高兴,那么现在,可以改变你面对孩子的感受时所做的反应,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关注与聆听。当你开始以这种新的方式行动时,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别扭,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你的习惯性反应。
(摘自《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书)
快乐,情绪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