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不能处理小概率事件的微小概率变动。所以说,不要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关系,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可靠。
王烁
何谓关系?关系就是你与他人的连接,它不仅有功利之用,还有情感之用。人各有其对于幸福的定义,但没有一种幸福不伴随着与他人多元、丰满、充实的关系。反过来说,关系之中也有陷阱,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当你发现自己被信任的人欺骗或出卖时,会感觉更为苦涩。我想告诉你,关系的陷阱,往往是你自己挖的。
没有绝对靠得住的关系,问题只在于你如何面对它、管理它。
我不必像马基雅维利一样冷酷地剖析“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只须提醒你认清自己就行。关系从外到内一层层变得越来越紧密,跟你关系最紧密、最可信赖的人就是你自己。但就算是你自己,也不是同一个人——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就不是同一个人,否则就不会有新年立志、年中“放羊”、来年再立志这套循环把戏了。新年立志的你,想套牢年中的你;年中的你,则摆脱了新年的你的束缚。不同时空中的你,连偏好都不同;就算是在同一时空中,也不止有一个你,是任本能驱动,还是靠算计行事,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灭人欲还是存天理,事到临头才知道。
自己都靠不住,何况别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的关系网自内而外,层层外扩,层层衰减,没有哪一层绝对靠得住。
道理不难懂,可为什么你还是会因为过度信任他人而掉入关系的陷阱?
因为正常人不会处理极大概率事件和极小概率事件。99%会发生的事情,正常人就把它当作必然会发生的事件;1%会发生的事情,正常人把它当作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大脑不能始终在那里计算尾部事件的微小概率变动,就现在这样,已经耗费一个人日常所耗能量的20%了,要是整天计算微小的概率变动,会过热死机。
所以,当你觉得一个人相当可信时,虽然你早知道没有人绝对可信这回事,但大脑就是不自觉地默认完全信任他。你把受欺骗的极小概率事件当作不会发生的事件,这样比较节约能量。
结果最终导致一个悖论:关系越紧密,就越经不起挑拨;关系越紧密,彼此的要求就越高。你默认对方完全靠谱,那么如果对方没达到你的预期,不管是事实上的还是你想象中的,对你的伤害都很大。
《资治通鉴》读到董卓专权那一段,我读到的是一连串亲密关系轻而易举地就崩解了。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率领西凉军人集团夺取朝政,废立君主,大权在握。然后为了貂蝉,与吕布父子相残。这个桥段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不用我细讲了,我讲接下来发生的事。两人火拼后,朝廷发难,诸侯进逼,西凉军人集团危如累卵。董卓的两大部将李傕、郭汜好不容易统住西凉军马,暂时稳住局面。你看,在这种情况下,两人本来就是至交好友,又处在内忧外患的生死关头,按理说更应该精诚团结。可就因为两个人的太太闹了点矛盾,耍了点小花招,结果就生生拆散了两人的生死盟约,内斗了起来。最后两败俱伤,都落了个不得好死的结局。而整个西凉集团土崩瓦解,从此分散在四方,沦落为其他势力的打手。
从此我读《资治通鉴》,每当看到曾经的好朋友之间“有隙”两个字,“有隙”就是有了缝隙,生了嫌隙的意思,心中便一紧,一般来说,下一页这两人就会刀枪相见。
我们皆凡人,好朋友之间容不得“有隙”,越好越不能“有隙”,“有隙”便有大事。
从这里往外推,我试验性地提出了一个“挑拨守恒假说”:无论是一对死敌,还是一对至交,挑拨他们之间关系的难度是一样的。死敌之间你用不着挑拨,他们自己就打得你死我活,但如果你想进一步挑拨的话,需要极多的信息和操纵;至交之间虽然情比金坚,但只要你能插进一点缝隙,英语叫作drive a wedge,离挑拨成功就不远了。
仔细想想这个“挑拨守恒假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既真实又脆弱,带给我们温暖也带来伤害,有多温暖,就有多容易变成伤害。因为大脑默认极小概率的事件不会发生,而当两人生隙,出现信号,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它有可能发生时,就是从0到1,波动不可能是平滑渐进的,一定会发生剧烈的相变。
我的本职工作是新闻。在许多人眼中,新闻就是追逐负面。其实不是,新闻追逐的是小概率事件,新闻追逐的是意外,只不过意外中大多数是负面的而已。可以说,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不会发生但发生了的事情。多年新闻工作做下来,我知道极小概率事件随时都在发生。
比如说,河道干涸了很多年,人们在里面盖房子住人,遇上两百年一遇的暴雨,泥石流下来,悲剧发生。这种事各地都有。人命本无价,两百年一遇的事情毕竟终有一遇。人们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小概率事件,于是默认它不会发生。这就跟人们都知道不存在绝对可靠的交情,但还是免不了被它伤害是一样的道理。
明白了这么多,你该怎么办呢?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越是亲密关系,越要精心滋养。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生隙;而一旦生隙,双方就容易过度反应。绝不要以为关系深厚就可以为所欲为,正好反过来——关系越深厚,越需要精心维护;关系越坏,才可以越为所欲为。
第二,亲密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重在用人不在识人。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又何必去知心!如果你是管理者,就更应该把重点放在用人所长上,以绩效为先,把握能把握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观察管理大师艾尔弗雷德·斯隆的用人之道,就是这个心得。
斯隆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传奇首席执行官,他把通用汽车公司一手推向巅峰,使其一度成为美国经济的同义词。斯隆留下了一句饱含悖论的名言:“人事问题极为重要,但不要过多地在人身上浪费时间。”因为以绩效为先,人事迎刃而解。斯隆最重视人事,但其性格冷淡,不好相处,这个悖论对他来说正好。
第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不对的,正确的是“用人也疑,疑人也用”。前者简单,后者复杂,我们都喜欢简单,可现实就是复杂的。你如果觉得这样想太过现实,那就多想想“疑人也用”这半边,它可比“疑人不用”要正能量得多。
第四,在干涸的河道里不能盖房,只能种田。两百年一遇的大水冲走一年收成,你不会亏光,要是盖房子则不然。只要存在亏光的风险,不管风险多么小,都不能全押。一次没赔,两次没赔,老这样干,迟早赔光。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管理交情。大脑不适合用来精算,但轻重得分清。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你可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关系绝对靠得住,就伤心失望,从关系中抽身而退。正好相反,因为没有哪一种关系绝对靠得住,所以你应该拓展关系。多元、丰满、充实的关系网,特别是多元、丰满、充实的亲密关系网,而不是情比金坚的单一关系,才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安全的来源。
总结一下,以上我告诉你,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脆弱,越经不起挑拨,越是需要你精心呵护滋养,原因是我们的大脑不能处理小概率事件的微小概率变动。所以说,不要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关系,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可靠。
本文的灵感来自通用汽车公司传奇首席执行官斯隆的自传《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当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接到了工业巨人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外人在通用汽车公司内部开展深度研究,其成果《公司的概念》成为管理学的开创之作。不过,斯隆对这本书不满意,又写出自传,就是《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这是关键内部人对通用汽车公司兴起的解读,也是一部管理学名著。一家公司,两种解读,引出两本名著,成就了一段佳话。一种是评论做事的,一种是做事的,我把做事的人的书推荐给你。
(摘自《多维思考》一书)
情感
关系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