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至关重要,但确保别人看到你的这份努力的价值所在,也是你应尽的义务。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偏见里
从认知角度分析,人是有局限性的动物,我们依赖自身的主观感知和判断来认识世界,因为人类的进化还保留着祖先“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机制。这一机制让我们的祖先在险恶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但也在人类身上留下了偏见的影子。我们的认知有时会产生偏差,或者偏爱,或者偏见。曾有企业的招聘主管公开表态,拒绝聘用年纪大的求职者,理由是年纪大意味着不懂技术、工作不易上手。
有时候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带有偏见。例如,高个子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概率更大。研究表明,许多人潜意识里认为个子高的人更聪明,他们能在工作中展现更出色的领导才能,也会更有成就。不妨看一组数据:在全球人口中,身高超过1.83米的人只占15%,而美国58%的CEO身高处在这一水平。身高超过1.88米的人放眼全球只有4%,而超过33%的CEO身高在此范围之内。我和同事甚至发现,像个人魅力这类基本条件,也往往能成为加分项(对于男性尤其如此),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我在自己单独做的其他研究中发现:医患互动情况和诊疗方案的制订与病人的疼痛阈值(就是能够忍受的疼痛的范围)密切相关(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女性比男性更能忍受疼痛)。我与一起做研究的两位共同作者布拉德·格林伍德和赛斯·卡纳汉还发现,医生个人对患者的看法颇为关键。假设一名女患者突发心脏病被送进急诊室,而接诊的是名男医生,那么她渡过难关的概率,相比女医生接诊时要小。此情形下医生的个人看法可谓攸关生死,这话毫不夸张。
除性别外,种族、民族甚至任何你能想到会引发偏见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偏见所害,无人幸免,因为它随处可见。
不久前我就发现男性也面临极其严重的偏见。在费城有一个学区,那里的女教师工资水平比男教师高许多,学区也更认可女教师的教学经验。这还不算,应聘的男教师在面试时面对的提问更是让人听了脊背发凉:“你为什么想给一帮孩子上课呢?我一直想不通,通常男人都不会想当老师吧,你是为了什么呢?”“我就想确认一下你是不是有毛病。”你听听!
还有一点很重要:并非只有少数群体会遭受偏见,偏见无处不在,表现形式各异。比如,你可能出于偏见,随口就给某个孩子贴标签,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别忘了,谁身上都有可能存在某些特征会招致他人的偏见,你也不例外。
同样,并非特定人群才会对他人怀有偏见。例如,我发现投资人无论男女,他们心里那杆秤都更容易倾向男性创业者一边。
我们在定义世人眼中的好与坏时,会把对他人的看法和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出偏见,或认为他人存在不足。这其实都是认识“变形”的结果。例如,年长是优势,看起来更值得信赖,但同时也容易和“缺乏驱动力”“学习能力差”联系起来;女性富有同情心是美德,但同时也容易被认为能力不强。
你形成对他人的认识本身不需要什么成本,再基于这一认识反推它形成的原因,更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心理学家纳利尼·安巴迪和罗伯特·罗森塔尔发现,即便是一次不足15秒的“薄片”相遇或一面之缘,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影响你对所遇之人的认识和判断——他是否友善、诚实、可靠。
同样,他人形成对你的认识,也无须经年累月。他们为什么会对你有那种认识,原因也是分分钟判断出来的。更麻烦的是,即便他们后来观察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之前对你的看法存在偏差,其第一印象也很难改变。这对你影响很大,将影响到他们怎么和你相处、怎么看待你的价值,或认为你值得怎样的奖赏,等等。
他人对我们做何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从来不受你我的控制。但想在职场上有所成就,拥有出色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善于沟通协作、谈判商议,懂得劝服游说、察言观色,就更容易受到重用。展露这些能力极有可能招来偏见,但也正是因为得益于这些能力,你才有机会利用自身的不足创造转机,引导别人探索你真正的价值。
别怪对手,自己主导这场游戏
为什么要让我们承受偏见?难道不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框架为我们保驾护航,营造公平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对待吗?
你想得没错,我们都应该尽己之力改变制度,创造一个凭本事说话、任人唯贤的世界。特别是如果我们手中握有权力,就更应该尽这份责任。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消除世上不公之事,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
首先,世上总有人不愿改变现有制度,并不遗余力地阻止这种改变发生(这样的人现在有,以后也不会少)。研究表明,即使人们明确地发现某一制度存在弊端,他们也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更愿意找借口将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因某一制度而受益的人尤其如此。当有人质疑制度不公时,这些既得利益者常常会把一套说辞挂在嘴边:“只要你足够努力,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另外,还要看你的动机、天赋以及毅力。”
心理学上有个“制度正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那些更愿意认可和称赞现行制度,并认为它们公平合理的人,往往是从中受益的人。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艾琳·戈弗雷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坚信现有制度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运转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获得现有的成就,凭借的是自身的真才实干。”因而他们也更愿意相信这一体系是公正的,没有必要改变它。
其次,我们往往在以下两方面高估了人们:他们意识到了哪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以及明白如何解决那些问题。研究表明,成功者身上大多存在盲点,或者可以称之为“优势盲点”。很不幸,这似乎是制度正当化思维无心插柳的结果。对这些成功者而言,享受特殊对待才是常态,享受不到这种待遇,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事。
最后,有些问题可以缓解,但不能消除。举个例子,有学者发现,随着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增多,种族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哈佛大学社会学学者张乐天曾在他的研究中把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划分为两类:A类球员与教练种族相同,B类球员与教练种族不同。他发现,在球员水平相当的前提下,A类球员上场时间比B类球员长;如果教练与一名B类球员的相处时间增加,这名球员上场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但仅限于这一位B类球员,换成其他任何一位B类球员,教练给他的上场时间还是比A类球员短。
再来看看一些旨在大力消除性别歧视和职场骚扰的尝试。来自公平竞争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弗里达·卡普尔·克莱恩和艾莉森·斯科特发现,尽管这些尝试的出发点是好的,其达到的效果却一言难尽。他们观察到,不少公司曾兴冲冲地宣布要“开启性别平等运动”,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多元化。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从性别平等还是其他角度看,这些运动的推进力度都越来越小。这些尝试一方面致力于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通常给职场上的白人女性和亚裔女性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使黑人女性和西班牙裔女性遭受了更多与性别挂钩的偏见、骚扰以及无礼对待。
《纽约客》专职作家凯蒂·沃尔德曼观察到:“当人们大喊着‘再也受不了偏见’的时候,偏见并不会消失,它只会想方设法藏匿于无形。”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小孩同时在准备升学,你的孩子上不起预备课程,但对方上得起,于是你思量后决定让孩子放弃参加标准化考试。如果是出于这个原因,那你还得意识到富人家的小孩在其他方面也更胜一筹,他家的财力足以支持他在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私教辅导和志愿者经历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假定这一状况将持续下去,你为何要守株待兔等着环境改变呢?你不该因为环境的不公而缴械投降。现状就是如此,你必须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一旦你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就要牢牢抓住主动权,对结果负责。没错!要尽你所能改变局势。对有的人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倡导实施更优的用人政策,可能是在遭遇不公时大胆发声,也可能是教会他人认识到现实中存在哪些偏见。无论如何,你不能让别人替你做决定,也不能等着别人把问题完美地解决。去创造转机吧!让自己在一场不算完美的游戏里成为赢家。
让你付出的努力为你服务
引导别人形成对你的看法,创造属于自己的荣光——做到这些,可以让你的努力和付出实实在在地产生价值。经常听到有人在提供投资建议时说一句话——“要让钱生钱”;同理,你要让你付出的努力为自己服务。
心理学家沙伊·戴维达和托马斯·吉洛维奇拿“逆风”和“顺风”打了个比方:你得好好努力,这是本分,如果能创造出转机,便可以顺风向前,让自己的努力更高效地产生实际价值;偏见、歧视以及不利状况就好比逆风,是前进道路上的阻力,并不是说有逆风作祟就到不了目的地,而是你得投入更长的时间,遭受更多磨难,并且最终靠岸时可能已经精疲力竭,而无心享受实现目标的喜悦。所以,为自己创造一股顺风吧!化逆境为顺境,让你付出的努力全力为你服务。行动起来,把自己变强大,不要退到一旁把主动权交到别人手上,到头来他们只会指责你不够努力。
如果你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告诉你暗暗努力是唯一要事,那么你或许会觉得“被看见的努力”显得有些刻意,甚至有表现自己的嫌疑。实际上,不这么做的后果才该引起你的警觉,你难道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吗?你怎能允许别人在还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就对你做出片面的判断呢?你为什么不主动站出来告诉他们你是怎样的人?如果你退到一旁,等着别人来“了解真正的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看运气。这样一来,你能否取得成功,决定权就交到了别人手上,完全取决于他们对你是何看法,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对你有这样的认识。你的努力至关重要,但确保别人看到你的这份努力的价值所在,也是你应尽的义务。
确实,摸到什么牌就该打什么牌,但你必须把牌握在手里自己打。不妨换一种思路,像成功者一样思考。已然成功的人不论起点如何或者遭遇过怎样的困难,他们从一开始就坚信:未来会比现在好,而我能够把它变成现实。
人们对你的认识,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如何分析这一认识的成因,而对这一原因的判断会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做的决定。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努力更充分地为你服务。这意味着你要把自己当作对抗偏见的“解药”,这样你就可以引导别人形成对你的看法,与他们融合,并最终让他们看到你独有的价值。你将发现,弄清自己的定位、善加利用你的处境,做到这两点,就能够创造出专属于你的转机。
拥有转机之后,你的努力和付出会推进事情更高效、更迅速地往前发展。当你懂得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努力和付出时,你就掌握了创造转机的精髓。
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曾说:“人这一辈子,不在乎拿没拿到一手好牌,把一手烂牌打好才叫本事。”有了转机,你就能做到。
近10年我都在研究任人唯贤这个课题,更重要的是这一课题的切入角度:在这个没有绝对公平可言的世界里,风险和失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你可以做些什么?
我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当人们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把双刃剑后,他们会如何应对,如何为自己打造优势条件。我发现,当你面对两类人时——那些看似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以及还没掌握如何为自己创造优势的人,有许多方法可以让你拥有所谓的“非公平优势”,并脱颖而出。
去拥抱转机吧!去驾驭它,让它为你带来优势;去打磨它、锻造它,让它为你吸引关注。借用转机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扭转他们之前的主观判断。
(摘自《破局思维:赢家如何想问题》一书)彭欣悦 译
努力
成功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