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所谓的常理和常识大都是正确的,但不排除其中夹杂着错误的东西。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找出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发现。
未来的人生要以日计算
我去耶路撒冷的时候参加了一个修行活动,活动内容是让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生命还有6个月时间,你会做些什么。我认真地想了很多,最后的结论是,从今以后,要以“日”为单位来计算生命的余额。音乐家布莱恩·伊诺也曾经告诉我,余生不要再用“年”来计算长度,要用“日”。
假如从今天算起我还能再活20年,听起来也不算短。但是如果换作天数,就是7000多天。我是1952年出生的,查了一下政府公布的平均年龄表,我这一年出生的人预计平均寿命是75岁。所以,减去我现在的年龄,再换算成天,就可以做出一个准确的倒计时表。我将这个表导入电脑,每天都可以提醒自己生命还剩多少天。
当看到“倒计时××××天”这样具体的数字时,我不由得想思考自己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一定要选出一件来从今天就开始。
我的朋友斯图尔特·布兰德给我分享过一个人生小心得。他是一个凡事都要做周密计划的人。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几乎所有计划从开始设想到全部完成,都要花费5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写书、开公司,还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他平均花费的时间都是5年。于是,他开始思考在他有生之年还能够完成几个计划。因为他已年近80岁,所以最多还可以完成两个。如果按照他的算法,我最多也就能完成四五个计划。依照生命的长度来制订计划,其实人一生能完成的计划很有限。
我做这些计算,就是为了帮助自己确定需要全心投入的工作。我必须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因此,“今日是好日”,也必须是好日,要用一种感恩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
有哪些共性
如果让我给年轻人提一些建议,我会对他们说:假如你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请找一位走过这条路的老人,一起度过一周时间。你可以问问他迄今为止他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听他说说对自己的评价。这个人最好是你所敬仰的前辈,最后你还要认真思考一下他说的话。
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有几个共通之处:首先,他们会一直追问“自己是谁”。什么才最适合自己,这是一个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刻地思考,并且认真地审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我所知道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编辑,都在不断地自问自答。
作为一名编辑,我读过非常多杂志,每本杂志都能彰显编辑的个性。这些表达的背后,是编辑发现自我的历程。人生不仅仅是为了做大买卖赚大钱,也不是有一个奇思妙想后付出努力即可。公司最终是你个性和人格的体现,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你就无法打造个性鲜明的公司,也就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节目里问:“给你10亿元你会做什么?”你如果被问到,能马上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吗?买游艇、给父母买房子,这样的回答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大家可能会说,我们没见过那么多钱,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没钱,所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觉得这是最没有意义的想法,是不能独立完成一件工作的借口。对初创企业而言,创业初期过多的投资有时候反而会变成不利因素。因为没有钱,你才会去挖空心思想办法,才会不断改进发明,才会充满创造力。
说到这里,我还想奉劝年轻人,一定要试着体验一段没有钱的贫困生活。你可以去非洲农村生活半个月,或者背着帐篷和少量食物出去徒步。有了这段经历,你会感受到一无所有时才能感受到的小欢喜,也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完成多少事情。
我年轻时曾经自己盖过房子。如果现在有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家,或者股市暴跌导致我失去现有房产,我也有信心在老家给自己盖个安身之所。我也有过钻进睡袋里睡觉,只靠豆子和大米充饥的经历,所以并不害怕一夜之间财产全部蒸发。只要有一点儿粮食和一个睡袋,我就能活下去。因为有过底层生活的体验,所以我不担心在创业时失去全部所有。年轻人如果体验过这种贫困的生活,在遇到高风险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那么恐惧。
结婚生子后,我的状态也没有什么太大改变。我曾经住在尼泊尔的土坯房里,和有一群孩子的人家一起生活。他们非常贫穷,但是也很幸福。看到他们的样子,我相信我一定会给自己的孩子们提供幸福的生活。我盖房子的时候,我们一家5口曾经挤在一间房子里生活,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孩子并不需要昂贵的婴儿车和玩具,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以及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与其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不如坐下来给他们读一本书。
写下你的思路
2010年,我写了一本揭示科技基本法则的书——《科技想要什么》。在写这本书时,我阅读了大量图书,其中很多是关于科技与艺术进化史的。这些历史同时也是科学的历史,甚至还涉及兵器和战争的内容。我在阅读之后,还拜访了一些作者,倾听他们的独到见解。
不过,我发现最有帮助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在写成文字之前,其实我对自己的想法还不是非常明确。只有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然后,我就再去书中找答案,再去听别人的想法,直到真正理解。这之后我会继续写上几行,很可能会再次发觉自己好像并没有真正领悟,于是又会重复同样的步骤。有时候外出散步回到家后,我会产生顿悟。这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要不停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我当时不停地写博客,也是这个原因。在写博客的过程中,草稿也就成形了。写下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AI时代人类能做什么
我一直相信,作为一种习惯,“不断提问”必然会成为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扔给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在面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不断思考,不断提问。
正确地提出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这是探索和创造的基础。人类未来的工作将会变成提问,以及应对不确定性。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自己关于“提问”的思考。提出问题,不代表一种反乌托邦的精神,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时,也不是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好莱坞电影里的“未来世界”都太虚无缥缈了。
最切实的做法是去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学会推翻常理进行思考。虽然所谓的常理和常识大都是正确的,但不排除其中夹杂着错误的东西。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找出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发现。对常识持怀疑态度很重要,质疑是打开新局面的开始。
举例来说,20世纪60年代,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摩尔定律,其核心内容就是“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经过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所有人都默认这个变化是持续的,那么你就可以反向思考,假如这个过程停下来了会发生什么。如果摩尔定律突然停止,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我长期以来所说所写的那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又或者摩尔定律提到的速度突然加快了呢?极端地说,假如这个速度变成了20倍,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每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的走向也将完全不同。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年轻人可以用这样颠覆常识、质疑常理的态度思考问题,思考未来,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平无奇中发现新的线索。
此外,还要学会寻找证据。我们在凭空思考未来的样貌时,脑子里会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念头。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具体的论据。可以先去查找相关的研究,如果能够找到,就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寻找更多的证据,并由此做出合理推测。当我们想质疑常理——比如设想一下摩尔定律加速20倍——的时候,也要找到相应的证据,寻找相关的论文,证明这种假设的可能性。
构想未来,其实一半在于构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寻找论据和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构想。
(摘自《5000天后的世界》一书)[日]大野和基编潘小多译
思考
错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