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频频“走马换将” 激励旧题待新解
2020-07-06 08:22:00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半年公募基金投资业绩亮眼,但从逾50%的公募机构(含券商资管)发生高管变更这一现象来看,高管“稳定性”问题仍在困扰着基金行业发展。公募人士指出,上半年市场波动较大,出于考核压力,有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高管被迫下岗。而从过往发展经验来看,要想提升高管团队稳定性,需在激励机制上下“对”功夫。

  

  公募高管变动频繁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以来,年内共有73家公募机构发生过高管变动,在全部142家公募机构中占比超过50%,达到了51.41%,涉及变更的高管达到了149位。具体看,二季度市场波动之下,发生高管变动的公募机构为51家,超过一季度的33家(单季度统计口径存在公司重叠)。同样,从月度区间看,高管也是在4-6月之间变动较为频繁。

  

  从职位上看,上半年有12家公募机构发生董事长变更,变动人数达到21人。与董事长职位相比,上半年更是有22家公司发生总经理职位变更,涉及的人数高达42位,而副总经理的变更人数更是高达58位,涉及到47家公司。

  

  “上半年高管频繁变更和行情波动有关。”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因疫情因素影响,上半年市场行情出现波动,公募基金呈现出发行火爆现象,但火爆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着分化现象,头部基金公司的基金容易募集,但也有普通基金发行困难甚至发行失败。因此,高管在考核压力下会被迫离职,但也有部分高管是寻求好的发展平台而主动离职。

  

  中小公司压力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募机构,以中小型公司居多。比如,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某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内接连发生4位高管离任,涉及到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代督察长等职。而另一中型基金公司,年初时新任董事长刚上任,总经理则很快离职。随后,该公司的副总经理顶替总经理一职,首席信息官则被增聘为副总经理。

  

  华南地区某公募高管杨欢(化名)表示,发展到现在,公募基金的头部效应已非常明显,数量占比不高的头部基金占去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导致后成立的大部分中部、尾部公司业务状况不理想。“头部公司在品牌效应、投研实力、渠道优势等方面都积累了明显优势,这些因素又是基金公司在市场立足的几个核心要素。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背景下的生存困难。但是,在未来市场开放背景下,如果能在产品创新上有所作为,或许也还能找到弯道超车突破口。”

  

  在机制上下“对”功夫

  

  “基金公司经营现状如何,和管理层的策略息息相关。而管理层能否把公司经营好,又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改变高管频繁变更现象和改善经营,从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下对功夫,依然是有效的方法。”某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韩蕾(化名)说。

  

  杨德龙则指出,高管人才是基金公司的重要资源,对基金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除了给予有竞争力的薪酬外,基金公司还应该通过股权激励和相应的职位条件来留住核心高管。

  

  2013年修订的《基金法》规定,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自那时起,核心高管持股计划就成为公募激励核心高管的主要机制创新之一。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约30家的基金公司实施了此类激励机制。其中,前海开源基金、创金合信基金等公司,近年的发展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励”特征。

  

  韩蕾说,仅有薪酬激励还不足以留住优秀人才。她此前有过中大型基金公司从业经历,但对公司发展的参与感并不强,“就是拿一份薪资干一份活”。随后,她从该公司离职,参与创办了另一家基金公司,并成为该公司股权激励的成员之一。她表示,股权激励的作用是将个人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绑定(利益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利益,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匹配职位)。“个人更愿意把公司长足发展当作自己的事情,看着公司一步步成长壮大,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责任编辑:谢鑫蕊

公募

激励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