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安全线还是安慰线?震荡市拷问私募产品止损线
2022-02-23 09:34:54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震荡市下,私募产品的预警线和清盘线(以下统称止损线)引发市场关注。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私募管理人设置产品止损线的初衷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止损线的设置不仅加大了投资和净值修复的难度,而且还有可能误导投资者购买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止损线究竟是投资者的安全线还是安慰线?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是否设置止损线需要私募管理人与投资者充分沟通,在保证产品风险特征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情况下,由投资者作出选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诸多私募产品净值亮“红灯”

  今年以来,伴随市场的震荡调整,诸多私募产品单位净值跌至0.8元以下,触及止损线。

  2月11日,百亿级私募赫富投资向投资者和代销机构发布公告,称旗下赫富灵活对冲九号A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月10日的单位净值为0.8774元,已低于0.88元的预警线,触及预警。在此之前,汐泰投资和浙江善渊投资也曾发布基金产品净值触及止损线的提示公告。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共有1984只私募产品单位净值跌至0.8元以下,其中510只私募产品单位净值跌至0.7元以下。对比去年底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12月底,市场上仅有近600只私募产品单位净值低于0.8元,单位净值低于0.7元的私募产品只有283只。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表示,触及止损线的产品数量激增主要缘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今年以来市场调整幅度超出预期,尤其是机构青睐的创业板指数跌幅明显,使得私募产品净值下行;二是在去年的结构性上涨行情里,私募产品发行热度较高,很多去年刚成立的新产品尚未来得及打好安全垫,净值便跌至止损线。

  止损线“止了什么损失”?

  不过,随着触及止损线的私募产品数量激增,市场对止损线的设置引发了争议。

  刘阳(化名)是某小型私募的基金经理,最近他为止损线的设定很是苦恼。“公司内部有严格的风控标准,在产品触及预警线之前会有预警提示,所以今年1月底我管理的产品仓位降至五成左右,春节长假后创业板仍在调整,产品净值随之触及预警线。”刘阳透露,基金合同规定产品触及预警线后,仓位不得高于五成,当产品净值回到预警线以上时基金经理才能将仓位加至五成以上。

  “从投资层面来看,我现在处于很难受的状态。如今很多标的已经跌出很高的性价比,但我是想加仓却加不了。止损线其实是止住了投资者一时的损失,却拉长了其回本的周期,一定程度上还错过了降低持仓成本的机会。从中长期视角看,这种规定对投资者来说反而不划算,现在止损线更像是投资者购买产品时的一个‘安慰线’。”刘阳表示。

  东方港湾掌门人但斌在去年产品触及预警线时也表示:“预警线和清盘线的设置,导致投资难度增加。公募基金因为不用顾忌预警线和清盘线的问题,更容易坚持理念。我们决定以后不发行有此类限制的产品了。”

  北京某百亿级私募人士透露:“但凡经历过2018年市场的头部私募,已很少设置止损线了,因为2018年大量产品因止损线的设置而无法大幅加仓,错过了非常好的抄底机会,很多投资者也难以接受这一结果。客观来讲,止损线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约束基金管理人的非理性操作,保护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难度,延长了净值修复的周期。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选择了一家经历过牛熊考验的优质私募管理人,中长期来看不设置止损线或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产品特征须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匹配

  市场对止损线的争议难言对错,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私募产品特征与投资者风险偏好能否匹配才是止损线设置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认为,从产品的角度来讲,止损线设置会使投资者购买高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比如,私募产品的清盘线一般设置为单位净值0.8元,投资者便理解为该产品可以享受股票市场的收益,而最大的风险是亏损20%。实际上,止损线的设置并不会改变一只产品的风险特征。也就是说,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能投资了高风险产品,因此私募管理人在设置止损线时需要警惕这一风险。

  刘有华也表示,高波动、高风险特征的私募产品和稳健型私募产品并无优劣之分,最重要的是产品特征要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匹配。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风险其实是买到了高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所以,不管是止损线设置与否还是其他合同细节,私募管理人需要与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投资者在知悉产品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责任编辑:刘利香

私募产品

止损线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