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陈俊岭)讯,从“对市场并不悲观,配置上更加强调均衡”,到“适度控制股票仓位,减少高估值板块在组合中暴露”,这是一家百亿量化私募前后一个月投资策略的微妙变化。
即便是再心有笃定的基金经理,面对回撤压力和赎回要求,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减仓”冲动,而一旦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趋利避害”渐成共识,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前几天,一家中小基金的合伙人就向财联社“倒苦水”,最近的单边下跌行情,让他们的角色颇为“尴尬”——他们确认现在就是“相对底部”,但又不得不降低些仓位,来应对市场继续下跌和赎回压力。
在近期的单边下跌中,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陷入一个“两难困境”——一边苦口婆心地安抚持有人,不要恐慌,避免短线操作;另一边又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先将仓位降下来,“君子不立围墙之下”。
从“并不悲观”到“控制仓位”
“适度控制股票仓位”,“减少高估值板块在组合中暴露”……在最新披露的一期市场观点和投资策略中,管理规模超300亿元的广州玄元投资再次透露了自家的最新仓位变动。
2月11日,这家百亿量化私募的措辞还比较“克制”——对调整后的市场“并不悲观”,但配置上更加强调均衡,及时控制了高估值行业的权重,同时配置传统行业中一些低估值、有绝对收益机会的个股。
到了3月8日盘后,他们的措辞就“不再含糊”:“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适度控制了股票仓位,减少了高估值板块在组合中的暴露,同时增配了传统行业中有绝对收益机会的个股。”
无独有偶,另一家百亿私募清和泉资本也在近日透露,他们减持了业绩存在不达预期风险的公司,并对基本面趋势良好,估值回落至区间下限的优质公司进行了增持。
“通过调研发现,光伏产业链和行业信息化等成长性行业的基本面趋势好预期,而经过近两个月的股价调整,已经体现出较高的性价比,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行业进行了重点增持。”清和泉资本称。
在清和泉资本看来,未来仍然会处于“外紧”和“内松”的状态,内部因素将逐渐成为主导,随着货币信用双宽以及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市场的信心也将逐渐恢复,今年出现熊市的概率仍然较低。
不过,外部动荡是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因此清和泉对投资标的的选择的标准更为严苛,即“高成长性且高ROE”,而在风险偏好下降后,选股需要更加精细聚焦α,加大对定价回归合理的公司布局。
具体到行业上,清和泉资本继续看好具备独立成长周期的光伏、汽车智能化、行业信息化,以及前两年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但基本面逐步恢复的必需消费品等行业。
左手“安抚”,右手“减仓”?
2022年开年以来,每当市场出现情绪化的下跌,《珍惜每一次打洞机会》、《能不能乐观一些》等安抚文章就接踵而至。然而,作为基金经理的他们,也面临净值回撤和基金赎回的压力。
昨晚,朱雀基金发文称:“恐惧是所有动物的生存本能,人总是容易被恐惧和贪婪来回拉扯,做很多短期的抉择,以回避真正的思考。最终在与市场搏斗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错过那些真正重要的时刻。”
不过,对于持有人而言,“坚持并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早就让耳朵听出了茧,而面对风险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先赎回基金,这也导致基金经理不得不一边安抚基民,一边还得被动减仓。
“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也来自客户委托,在市场底部的时候,客户往往对净值的波动极为敏感,如果出现较大幅度的净值波动,客户可能会希望基金经理降低净值波动。”弘尚资产昨天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种困境。
当前应该降仓避险吗?弘尚资产认为,站在今天的市场估值水平看一支基金,无论仓位高低,只要符合基金经理一贯的投资方法,其实都不值得担心。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机构投资者的散户化特征。
作为一个长期坚持价值投资方法的管理人,虽然短期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的情况,但他们的内心并无太大波澜。因为在过去的投资生涯里,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发生过了。
事实上,过去几次市场的大跌也并没有对长期业绩产生很大影响。在这家私募的投资框架里,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市场情绪化的大跌只不过给予了他们更好的买入价格而已。
基金经理
“两难困境”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