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管理ETF遭遇市场考验
2022-09-23 09:43:09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首批五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增强策略ETF于2021年底相继发行。作为主动管理ETF的重要形式,五只增强策略ETF的上市填补了ETF市场的空白且丰富了ETF市场的产品种类。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这些创新ETF产品发展情况如何?


  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发现,目前这批增强策略ETF仍然在接受市场考验,在规模和业绩上面临一定压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是这一类创新产品被投资者广泛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规模缩水


  尽管主动管理ETF在美国已经存在十多年,但对国内投资者来说,主动管理ETF是中国基金市场上的新产品。首批五只增强策略ETF其中有三只基金跟踪中证500指数,有两只基金跟踪沪深300指数。这五只增强策略ETF采用了类似于美国主动管理ETF中的全透明型模式,即每个交易日开盘前公布当天的申购赎回清单,投资者可以从清单中了解到持仓股票名称和股票数量等信息。


  首批五只策略增强ETF分别是景顺长城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南方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国泰沪深300增强策略ETF、华泰柏瑞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和招商沪深300增强策略ETF.这五只基金一上市便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这五只增强策略ETF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5.00亿元、7.47亿元、18.93亿元、13.95亿元、9.93亿元。


  然而经过半年多的发展,这五只基金在规模方面却面临着一定压力。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上述五只基金的规模分别为8.58亿元、1.47亿元、15.10亿元、10.16亿元、4.39亿元。


  持有人结构方面,截至6月30日,上述五只增强策略ETF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分别为13127户、2617户、16750户、12759户、4716户。持有人中机构占比分别为31.19%、20.58%、57.09%、49.11%、57.10%。从业绩角度看,五只增强策略ETF的业绩分化较为明显。


  前景可期


  主动管理ETF面临市场考验,有多层次的原因。


  尽管主动管理ETF全透明型的运作模式可以让投资者及时获得持仓信息,但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担心,完全透明的持仓结构,可能导致许多投资者复制跟踪主动管理ETF的持仓,进行“搭便车”交易,而当投资策略“被跟踪”的资金量较多时,投资策略就会存在失灵的风险。


  同时,把控运作风险也是这类ETF管理存在的一大难点。管理人需要每天根据指数公司收盘后提供的指数成分股权重文件信息,制作PCF清单(每日申购赎回清单);同时在投资操作层面上,精细化运作,防止现券赎空和现金赎空。主动投资策略相比于指数定期调仓的换手率要更高,因此PCF制作的难度更大,进而运作风险控制的难度也更大。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增强策略ETF的管理除了考验基金经理对行业和个股的基本面分析,还需要基金经理考虑到周期对股票的影响,只有在分析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得到的收益才不会仅仅是线性的表现。


  业内人士认为,因为主动管理ETF成立时间较短,且上半年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对主动管理ETF的评价不能仅从短期业绩等单一角度进行分析。随着投资者对主动管理ETF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主动管理ETF的发展前景依旧值得期待。


  业内人士称,增强策略ETF这类产品最终比拼的是基金公司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因此一个公司的主动投资能力将成为真正的驱动力。上海一位指数投资基金经理表示,虽然在今年的权益投资环境下,主动投资能力对于ETF基金的管理并未能形成较好支撑,但未来这是主动管理ETF基金真正的魅力所在。


  除了提升公司的主动投资能力,主动管理ETF选择的道路也很重要,一些差异化的机会或许能为投资提供别样的风景。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一些具备差异化优势的细分方向,可以成为主动管理ETF的突围方向。此外,在一些跨市场的机会方面,主动管理ETF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刘利香

主动管理ETF

市场考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