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频繁离职 谁来为长期投资负责
2022-12-13 09:18:22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基金产品的销售只是服务的开始,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将对基金运作和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不妨静下心来,把一只基金管得久一点,业绩做得好一些,最终实现规模与业绩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公募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人才流动明显加快。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数量已超过300人,处于历史高位。基金经理跳槽后的去处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创立私募或加入知名私募平台;二是加盟新的公募基金公司。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产品的销售只是服务的开始,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将对基金运作和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不妨静下心来,把一只基金管得久一点,业绩做得好一些,最终实现规模与业绩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逾300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来已有超300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量与去年大体持平。拉长期限来看,近几年,随着公募行业快速发展,基金经理离职数量逐年攀升,去年首次超过300人。 

  老人离职后,基金公司持续提拔新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增聘的基金经理超过600人,同样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行业快速发展,人员流动往往也较快。为了补充新鲜血液,不少基金公司选择提拔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沪上某基金研究员说。 

  淡化明星基金经理、加强团队作战能力成为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的一致选择。“一个市场牛熊周期至少5年,经历两个周期,投研人员才能成熟。所以,相对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20年的历练。”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直言。从全球范围来看,优秀公募基金经理的年龄段集中在40岁以上,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才发展了20多年,真正愿意在公司平台上一点点把“产能”做大、把流程标准化、把业绩做得更稳定的人并不多。窦玉明强调,依靠团队取得的投资业绩,更稳定、持续、可预期。 

  基金经理离职后的两大去向 

  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的下一站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投身私募;二是加入其他公募基金公司。 

  “奔私”是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后的首选项。例如,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离职后加盟老同事创办的睿郡资产,华安基金原投资部总监崔莹、易方达基金原百亿级基金经理林森加盟上海勤辰私募。 

  创立新私募成为大多数离职明星基金经理的选择。例如,宝盈基金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肖肖创立海南上善如是私募,中欧基金原百亿级基金经理周应波创立了运舟资本,汇添富基金原基金经理雷鸣牵头组建了上海润时私募等。 

  在招商证券研究员看来,上述两个去向各有优劣。通过加盟成熟的私募平台,基金经理可以利用平台已有的成熟投研资源和运作框架,专心做好投资,不必被公司治理和日常运营所分心,同时基金经理对投资组合也拥有更加自由的裁量权;而通过自主创业,基金经理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在公司治理、团队架构、股权安排、分红等方面更具有主动权。 

  除了加盟私募,也有不少基金经理跳槽到其他公募基金公司。例如,2020年公募基金冠军赵诣加入成立不久的泉果基金,光大保德信原研究总监魏晓雪加盟外资公募路博迈基金,工银瑞信原基金经理闫思倩加入鹏华基金等。 

  一些基金经理则回归老东家怀抱。例如,2020年方纬离开华泰柏瑞基金加入富国基金。今年7月,华泰柏瑞基金公告称,华泰柏瑞价值增长混合增聘方纬为基金经理。 

  监管出手规范人才流动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金行业本身是金融服务行业,基金产品的销售不是一次性行为,许多投资者是因为相信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而买入,基金经理的离职将对基金运作和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基金经理长久稳定,投资者方能拿得住。 

  监管部门已关注到公募行业人才流动问题,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今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及其配套规则。根据《办法》,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离职管理,构建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为公司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基金经理离职的约束,将静默期由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提高了“公奔私”的门槛。同时,追索扣回制度同样适用于离职人员,也就是说,已从公募离职的人员有可能被要求退回奖金。业内研究人士说:“为了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对基金经理离职的限制和约束更加严格了,这有助于促进行业的人才稳定和长期发展。” 

  中泰资管姜诚分析道,从基金经理角度看,离职的出发点不外乎两个:一是个人价值最大化;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他认为,同时提升这两种价值的路径是放弃对短期规模的追逐。“把一只基金管得久一点,业绩做得好一些,长此以往,规模很难不增长”。


责任编辑:刘利香

基金经理

频繁离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