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意气风发的陈定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供图
9月7日,曾研制出我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
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有人说,他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具有超前思维,用一生推动着我国空天防御体系能力建设。
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陈定昌曾自谦道: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从少年时代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就立志报国,“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5年夏季,陈定昌即将完成高中学业。老师看到他的写作之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写作,当作家、当记者……
可真到了眼前,陈定昌犹豫了。联想到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曾经被外夷欺辱、掠夺,“科技强国”便成为他的夙愿。于是,他放弃文学梦想,毅然选择理科。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他与航天结缘,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传奇导弹人生。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
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
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那时,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3家单位联合攻关,20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
为了项目早日能够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也让他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发展了我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
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后,提出新的目标。
在他看来,创新集中在关键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要瞄准未来十年二十年,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这种指导思想直接维持了技术的优势,推动了相关专业发展,也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
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这些特长在工作中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20年前走得不对,20年后就没有结果。”这是陈定昌的名言。1984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
在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人的大力支持。第三代系统的成功,会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陈定昌不满足于此。
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他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刚刚成立的几年里,担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和专家们一起,带领相关人员,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等重大任务,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出谋献策,推动和促进精确制导技术大跨度发展。
原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曾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
其实陈定昌并非争强好胜之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了解,他待人谦和,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只有讲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或者论证技术方案,他才有板有眼、滔滔不绝,直到说服对方。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6名院士。陈定昌与该组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这些都源于他站的层次高,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
激光雷达
导弹专家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